《”麻煩”是童年的補品》
時代進步,市面上越來越多便利生活的發明,特別是商機蓬勃的兒童用品市場。例如專為嬰幼兒設計的某種湯匙,在精算人體工學後,以最易使用的斜角打造,目的讓寶寶能輕鬆並準確地將食物送入口中。以及某種有吸盤可沾黏在桌上的盤子和離心力原理的木星碗,為避免寶寶打翻好好的一頓飯。
今天又看到網購上出現了防止幼兒把東西扔到地板上的商品,那是一種類似彈性布料做成的鎖鏈,概念是將桌面上所有東西鏈好,如面紙盒、玩具、書本或奶瓶….等等,好讓寶寶即便想扔也扔不出去,這下爸媽就不必一撿再撿了。
另外,還有一種方便的發明就是最近流行的球鞋抗汙噴劑。
細細分析之後,不難發現這些看似 ”體貼愛兒” 的時髦商品,其實百分百皆是 ”方便大人” 觀點出發的產物。
因為....
大人怕孩子吃飯時搞得又油又髒 (那會很麻煩)
大人怕孩子掉在桌上的比吃進嘴裡的還多 (那會很麻煩)
大人擔心食物打灑之後得花上大把時間清理 (那會很麻煩)
大人不樂意陪寶寶玩你丟我撿的遊戲 (那會很麻煩)
大人不想三天兩頭替孩子洗鞋 (那會很麻煩)
結果一個不小心,爸媽在每一次 ”怕麻煩” 的念頭裡,擅自替孩子的學習過程按下了快轉鍵。
對幼兒來說,操作湯匙的困難是極為珍貴的訓練,這個階段的寶寶,從眼到手到口的距離簡直是地球到火星的距離,但是,即便爸媽看在眼裡既心急又操煩,也萬萬別辜負了宇宙善意的規劃,這一切,都是為了讓小小的人類藉由一次次的失敗磨練出手眼協調性,所以請務必按耐煎熬的心情,你的孩子有權被等待,有權在等待中慢慢學習,方便並不好。
說到小人兒打翻碗盤也是天經地義的事,學會把不穩定的器物操控到穩定是必修課程。若越是想方設法以不會打翻的餐具避免打翻,當孩子上了幼稚園或小學以後,他們就越容易表現凸槌,甚至長期欠缺小肌肉的操練導致握筆問題、使用剪刀上的困難、黏貼、書寫、判斷距離、力氣的拿捏…以及各種細動作的發展落後,”方便” 這個名詞不見得都是正面的,有時甚至還得付出代價。
另外關於寶寶迷上亂扔東西這件事,也無須與品德教育劃上等號,那一切都是人類正常的發展過程,透過丟擲積木、玩偶、日用品等物體,初步達成對於 ”掌控權” 的認知,並架構空間與距離的感受性,同時,父母也可將此行為視為一種活化腦突觸的運動,扔擲物件不但能刺激嬰幼兒的視覺、聽覺、觸覺與手眼協調能力,對於手腕及手臂肌肉也是良好的操練。現代父母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之下,面對熱愛”你丟我撿”階段的孩子的確惱火,但請相信這個過程很短,短到還來不及認識它所能帶來的好處就溜走了。
至於弄髒球鞋的事,其實我們只需忍耐到幼稚園中班即可,從5、6歲起大人就該放手讓孩子自己洗鞋了,別因為 ”小孩子怎麼洗得乾淨?” 或 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 的想法,就封閉了他們通往進步的路,從童年至成年,本來就是一場從不懂到懂的旅程,追求方便往往是剝奪學習的重大成因。
由生疏到熟練,在不精準中學會精準,從未開發到已開發,透過失敗的挫折漸入佳境至終獲得成就感…這才是人生嘛!
說真的,在人格與能力養成的漫長旅程裡,”方便”、”快速” 或 ” 容易” 向來不是好事,兒時歲月裡沒有一個步伐是浪費的,繞點路很好,越麻煩越好!